阅读悦读

每周荐书

当前位置: 首页-> 阅读悦读-> 每周荐书-> 正文

一生心怀家国-悼念杨振宁

资料来源:中山校区读者服务部   发布时间:2025-10-21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他的离去,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谨以此文梳理其生平与贡献,寄托哀思。

 

逝世与缅怀

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在北京逝世。为寄托哀思,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科学馆一楼119房间设立了缅怀室,开放时间为10月18日至24日每日9:00至21:00。即便北京气温骤降至0℃,仍有大量师生、市民乃至专程从外地赶来的悼念者,在寒风中排起长队,只为向先生献上一束花,鞠一个躬。

 

 

主要科学成就

杨振宁先生在理论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工作深刻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的发展。

 

打破宇称守恒:与李政道先生合作,于1956年提出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理论。该理论打破了当时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观念,并由吴健雄先生通过实验证实。两人因此于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奖的华人科学家。

 

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理论是构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为统一理解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框架。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在其悼念挽联中,以“继外尔规范,始强力物理”精炼地概括了此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教育贡献与家国情怀

杨振宁先生晚年将大部分精力倾注于中国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上。

 

 

回归清华,薪火相传:他以八旬高龄全职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仅坚持给本科生授课,还推动成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他捐资设立的“杨振宁讲座基金”已资助了百余名青年学者,其中许多人已成为中国科研的中坚力量。

 

心系祖国,赤子典范:先生与“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先生少小相知,两人之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至今感人至深。他放弃外国国籍、归根故土的行动,以及他对中国科教事业的全身心投入,完美诠释了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

 

杨振宁与部分高校的情缘

杨振宁先生与国内多所高校有着深厚的情缘,他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这些学校的教育和学术发展。下面整理了他与部分高校的故事:

 

高校名称 主要关联与贡献

清华大学 将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为清华大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南京大学 多次到访,并捐资设立首个由他本人出资的“杨振宁奖学金”,鼓励学子“认识自己的潜能”。

东南大学 84岁高龄时仍为师生带来演讲《我的生平》,并告诫青年学子“做研究……一定要有前瞻性”。

中山大学 曾言:“在我心中,第一位的高校就是清华,第二位就是中大。”并成立基金会支持中大基础学科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 结缘半世纪,历任博文讲座教授等职。将包括诺贝尔奖章在内的众多珍贵手稿与信件捐赠给香港

东莞理工学院 担任名誉校长,为其题写“学而知不足”的校训,并设有“杨振宁奖学金”和杨振宁铜像。

南方科技大学 担任董事会荣誉会长,学校设立“杨振宁奖学金”以传承其科学精神。

 

亲人追思与人生境界

 

在先生离去后,其夫人翁帆女士在《光明日报》撰文,分享了先生年近九旬时写下的诗句,并亲自翻译。诗中,先生将自己的一生总结为:

 

“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

 

翁帆写道,先生离开时一定很欣慰,因为他“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她引用《小王子》中的话寄托思念:“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先生常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自勉,这八个字既是他笃信的治学态度,也是他践行的处世哲学。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尽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那么跟随小编在书籍中来缅怀伟人的生平吧

 

杨振宁传

著者: 杨建邺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索书号: K837.126.11/S2102

主要内容《杨振宁传》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杨振宁先生的传记。由物理学教授杨建邺先生撰写,杨振宁先生审定认可,是有关杨振宁先生专业的一部传记,问世以来广受好评。本书生动详细地记录了杨振宁先生的家世背景、学术生涯、科学成就、社会活动以及个人生活,以翔实的史料收集、扎实的物理论述和踏实的写作态度见长,是了解一代科学巨擘杨振宁先生的人生历程、科学成就、思想轨迹、家国情怀的扛鼎之作。

 

 

 

 

 

 

 

人情物理杨振宁

著者: 叶中敏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索书号: K837.126.11/S0307

主要内容《人情物理杨振宁》详述杨振宁的成长、求学、 研究及得奖经过,也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趣事。本书得以完成,蒙杨教授支持,陈方正、杨纲凯、陆国荣等兄指正,冯溢江先生编辑,黄美芳小姐提供照片,陈杰文先生为封面题字,中文大学出版社制作出版,谨致衷心谢意。

 

 

人间重晚晴:杨振宁翁帆访谈录

著者: 潘国驹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索书号: K837.126.11/S0701

主要内容 本书收有潘国驹、潘星华、弗里曼·戴森、江才健、曾月丽、韩川元等人专访或评论杨振宁的文章19篇,《联合早报》资深记者潘星华女士为本书写了前言。这是杨振宁与翁帆结婚后出版的关于他们的第一本书,从中可了解到杨教授的最新思想和动态。书中收有近50张珍贵的照片,可一睹大师各个时期的风采以及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女士大家闺秀的气度和现任夫人翁帆的清纯雅致。

编辑: 龙雨   责任编辑:张翠芳    审定:苏政权 刘意